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103句)

2024-01-29 10:21:12 阅读:

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

1、诸事妥当,北伐开始。《三国演义》称之为六出祁山,其实出祁山只有两次。

2、忙完了称帝的事,刘备就不顾诸葛亮的劝阻,亲自率领好不容易攒起来的蜀汉大军,出川攻击东吴,上演了一出火烧连营、白帝托孤的悲情大戏,几乎败光了蜀汉的家底。幸好诸葛亮提前安排大将赵云带领人马前出接应,加上东吴担心曹魏进攻,这才阻止了吴军深入。

3、第一次北伐,马谡据守街亭,他派上将军王平协助,如此还不放心,要他们及时报送兵力部署地图。

4、军中侍从步履匆匆,脸色阴沉,一连几天,丞相都在吐血。

5、到了元朝末年的时候,中国又出了一个智星能人。此人姓刘,名伯温,精三韬六略,善深谋远虑,会遣风调雨,能料事如神。协助朱元璋串通百姓八月十五杀鞑子,兴兵灭元夺金陵,成为明朝鼎鼎有名的开国功臣。时称刘伯温是诸葛亮投胎再世,孔明又还阳转生。伯温自恃才高技绝,德高望重,常对诸葛亮说长道短,评头论足。言里话外明显流露出内心的不服。“孔明学问渊博,吾与其相比只差一厘;孔明德能非凡,吾与其相比只缺一毫;孔明智慧超群,吾与其柑比只少一丝;孔明预前测后,未卜先知,吾与其相比定不在下。

6、你退一步,我让三分,彼此在默契中达成共同的目标。

7、这一对相伴走过16年的明君贤臣,再次进行了密谈。

8、公元227年,当洛阳传来魏主曹丕去世的消息后,诸葛亮认为这是发动进攻的最佳时机。

9、这一天,是不同寻常的日子,秋风萧瑟,细雨绵绵。

10、诸葛亮当然算是军事家,而且是三国时期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学习历史课我们都知道三顾茅庐的典故,它所讲述的就是刘备探访诸葛亮,请他出山协助自己打天下的故事。

11、可是,偏偏在蜀汉势力达到“跨有荆益”的极致时刻,一直不甘寂寞的关二爷发威了。他发动留守荆州的军队,直指曹魏腹心。起初,关二爷打得真心不错,逼得曹操都准备迁都了。可是不忍心看着刘备做大的孙权却在曹魏喘不上气来的时候使出阴招。之后的桥段就不用笔者赘述了。

12、知人善任——他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

13、他的厚道是竭尽全力,矢志不渝,治国安邦,鞠躬尽瘁。

14、诸葛亮在隆中长达10年的隐居生活里,博览群书不断精进。

15、诸葛瞻父子斩使拒降、魂壮绵竹关,他们英勇无畏、尽忠尽孝的精神,为后人所景仰。诸葛瞻父子战死后,被安葬在绵竹西郊。

16、公元263年,曹魏的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兵分三路,南征蜀汉,声势浩大地发动了“魏灭蜀之战”。双方在剑门关附近展开拉锯战,一时僵持不下。

17、对于儿子,诸葛亮有着太多的期望和寄托。为使其成才,诸葛亮临终前饱含期盼地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后人称之为《诫子书》。一生严于律己的诸葛亮,谆谆告诫儿子,要做有节操的君子,必须通过清心寡欲提高自己的修养,以勤俭节约培养自己的品德,长大后报效国家。

18、其刘备在托孤时,让所有人回避,单独和孔明谈话,叮嘱孔明要慎重使用马谡,说这个人纸上谈兵,不可大用。后来不但不听刘备的告诫,反而与马谡走得更近。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刘备是错误的。在第一次北伐时,他不顾众人的反对,让马谡去镇守战略要地街亭,放着合适人选吴懿、魏延等老将不用。诸葛亮本想让马谡扼守战略要地,让其立功,以证明自己知人善任,在识人上胜刘备一筹。殊不知 马谡不但没有守住街亭,而且由于街亭的丢失,马谡的大部队行动不利,诸葛亮不得不草率收兵。第一次北伐失败了!后来为了平息众怒,也为了找人顶罪,他不得不处决了马谡。处死马谡,已有人对战争失利顶罪,诸葛亮以为逢凶化吉了,可是还有人不依不饶。处决马谡时,“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这十万之众为之垂涕,自然是哀伤,为马谡哀悼。但这其中肯定还有其它的成分,诸葛亮的亲信蒋琬对此也不理解,谓亮曰:“昔楚杀得臣,然而文公喜可知也。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乎?今马谡虽然有过,还望丞相免其一死,让他以后将功折罪吧。请丞相三思(《三国志·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裴松之注)。”蒋琬是诸葛亮的亲信,所以说话极注意分寸,由此可知杀马谡连亲信蒋琬都有看法。在蜀汉内部,还有不是亲信的官僚,这部分人肯定还有其它的看法。连史学家凿齿都有看法,认为诸葛亮接受了刘备的劝诫,却不遵从刘备的劝诫,有违明主之劝诫,很难说诸葛亮是一个智者。(《三国志·马谡传》裴松之注)

19、经过三年的准备,在后主建兴三年的春天,诸葛亮亲率大军,踏上了南征的路途。南方荒蛮之地,《出师表》所谓“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环境艰苦可想而知。《三国演义》写这段蜀军遇瘴气,颇为精彩,只不知是否有历史依据。古代行军打仗,军中流行病倒是常有的。中药里有两味,叫卧龙丹和诸葛行军散,相传是诸葛亮征南蛮时所用,大概也是附会。

20、他读书有个特点,对于一般的书籍只是观其大略,而对于治国安邦的书,他经常反复琢磨研究。

21、有了南中物资的补充,加之诸葛亮以法治蜀的积累,公元226年,当曹魏政权更迭之际,诸葛亮开始着手北伐中原。

22、“三顾茅庐”是三国里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它曲折动人,而且跟霍桑实验一样提醒我们:人不只是单纯受利益驱使的纯理性动物,在我们的行为和决策当中,除了权衡利弊,核算收支,还有浓厚温暖的人情。

23、张爱玲认为诸葛亮的人生故事简直悲凉。作为“古今中外罕见的一个完人”,居然为了“先帝爷的那么一点知己之恩,便舍命忘身的替阿斗争天下”。我倒认为,这正是这个故事的动人美好之处。

24、建安二十六年,北方的曹丕已然称帝,虽然大汉天下早已名存实亡,但此刻不能连名也亡了啊。于是群臣劝进,刘备一番辞让之后,经诸葛亮上书陈言,刘备最终即位称帝。诸葛亮是这么说的:当年大臣们劝世祖光武帝即位,世祖四次辞让。最后耿纯劝说,“天下的英雄都希望您即位,要不然,士大夫们可都弃你而去投靠别人了。”世祖深以为然,于是即位。现在的形势差不多,您是刘氏后裔,应当继承汉统。言外之意,你即位了,底下跟你混了多年的弟兄们也能名正言顺,彪炳千秋,可不能让他们寒心啊。

25、当然还有卧龙吟,真是千古绝唱,《中兴书目》记载:“《琴经》一卷,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

26、关二爷先胜后败,不仅将荆州丢了个干净,还枉送了性命,这让本来就不牢靠的孙刘联盟彻底破灭,也让刘备不得不提前结束休整,准备发兵与孙权一较高下。而这场不该在此时出现的孙刘之战,直接断送了隆中对的最好排面。

27、他还是总政治部主任,过问,处理,审干,提干事务。还要做军队的政治思想工作。

28、没过多久,求贤若渴的刘备便带着关羽和张飞,亲自去隆中村拜访他。

29、刘备舍不得就这么离开,他给诸葛亮留下一封信。

30、其他觉得阿斗太年轻,对其不放心,出师北伐时,上表表忠心。与其说是表忠心,还不如说是对刘禅不放心。借机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如此还不放心,还派董允留在其身边进行监督。由董允监管,他自己对刘禅放心了,但又引出了其它的担忧。安排董允监管刘禅,别人说闲话,认为是用亲信。对此又在宫中安排个郭攸之,向刘禅推荐时,还把郭攸之放在董允前面,以此告诉各级官员,他诸葛亮办事出于公心。结果反而弄巧成拙,明眼人一眼便知道了。郭攸之放在那里是充数的,廖立还对此大做文章,说郭攸之没有什么才能,是个俗人,不堪大任,由此给自己找出更大的麻烦。为了摆平这些事,他又找了一个理由把廖立贬为平民(《三国志·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

31、至于说诸葛亮攀附黄家,这种说法就有些过份了。首先,诸葛氏是官宦名门,与黄家正好门当户对。其次,诸葛亮的大姐嫁入荆州二号士族蒯家,已然为诸葛亮加分不少,且诸葛亮经过多年努力已然在荆州有了人脉和名声,再与黄家结亲,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当然,黄氏才华过人,与诸葛亮夫唱妇随、举案齐眉,即便长年未有子嗣,身居高位的诸葛亮也从来不离不弃,这在后世传为闺中佳话。

32、这种事对于刘备来说也不亏,不仅可得到诸葛亮这样的旷世奇才,还让他在荆州士人集团中落下极佳的爱才之名,为其后来占据荆州顺利拉拢当地士人埋下了伏笔。这也是三顾茅庐在后世越说越玄的原因。

33、先说后方不稳,使诸葛亮筋疲力尽。对于这一点,我们从三个方面回答。

34、就在诸葛亮豪隐成名的同时,公元201年,刘备投靠了同宗刘表,得以在新野屯兵。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备结识了荆州挺诸派司马徽(水镜先生)。司马徽对于别人总是一副好好先生的模样,唯独对于小诸、小庞,却是大言不惭地向刘备力荐,说什么“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说得当时走投无路的刘备不免心驰神往。

35、为了更好地控制南中,诸葛亮一方面不派遣汉官进入南中,仍有当地人治理,节约了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将南中的郡治由四郡分为七郡,众建郡治而少其力,同时从这些郡中征发青羌健儿,组成直属朝廷的山地作战特种部队“无当飞军”,既加强了与南中各族的交流与联系,又减少了各族反叛的实力。

36、因幼年时,诸葛亮亲眼目睹了东汉王朝崩溃,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

37、公元前181年,诸葛珪家又添丁加口了,已然上小学二年级的诸葛瑾和两个姐姐看着母亲章氏怀中小弟弟可爱的样子,都忍不住摸摸这儿,捅捅那儿,弄得小家伙冲着哥姐们直瞪眼睛。他们并不知道,眼前这个二弟将在中华历史上写下最为传奇的一笔,也让诸葛一门在后世成为一个令人难忘的家族。

38、绵竹城上,诸葛瞻进行着严密的防守布置,城关大多设有父亲诸葛亮设计的十矢连弩,一驽动而十箭齐发,杀伤力很大。

39、他的忠厚之举,历经1800多年的风雨洗礼,仍为世人所称颂——“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0、诸葛亮是蜀汉不可缺少的重臣,是刘备死后蜀汉中流砥柱,他能治国有谋略善治军,而且对于蜀汉忠心不鞠躬尽瘁,被后人认为是智谋的化身,也是后代君主推崇的能臣楷模。

41、他抓住有力时机,极力劝说孙权抗曹,但孙权迟迟不肯决断。

42、总结:有才能就容易傲娇,爱冒险就容易露把柄,再加上不善交际,必定会成为众人攻击的对象。现在很多人认为,魏延和诸葛亮不合。这真是误会武侯了。魏延和诸葛亮只能算政见不合,因为魏延爱冒险,而诸侯亮却偏偏很谨慎,但私交并没有矛盾。

43、诸葛玄在荆州的小日子过得不错。在他的努力下,诸葛亮的两个姐姐都嫁给了当地大族,这为诸葛亮在荆州混名士圈打下了良好基础。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后,已十六岁的大小伙子诸葛亮婉言谢绝姐姐们的好意,带着小弟前往隆中(在今湖北襄阳)隐居。

44、叔父诸葛玄收养了他,让他在荆州的襄阳定居下来。

45、按照诸葛亮的遗命,他被安葬在了定军山。坟墓依山而建,墓穴大小只够放下棺材,也没有什么陪葬品。诸葛亮生前曾给后主上表,说在成都家中有些产业,够子孙后代自给自足的。自己常年领兵在外,随身衣食都是国家供给。希望自己死后,家里不要有多余的财产。生不奢,死不华,丞相真人物也!

46、《后出师表》,是蜀建兴六年(228年)十一月诸葛亮二次伐魏前给蜀后主上的表章,为了与建兴五年春第一次北伐前所上表疏区别,后人题曰《后出师表》,此表始见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习凿齿《汉晋春秋》,习氏谓“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于是,自清代始,出现了关于此表真伪问题的争辩,至今莫诀。

47、图库子站:http://www.w3guo.com/pic/

48、赤壁之战后,诸葛亮为刘备多次出谋划策,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

49、就这样,刘备等来自己的时代,还给自己等来了一个保姆,当然那个时候的刘备显然是不知道自己究竟遇到一个什么样的“大宝贝,这次会面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隆中谈话,那句三分天下也就是从谈话中产生的,诸葛亮对刘备说,你们三个学习都还行,其他两个一个占据了天时地利的好处,你也不是没有东西,你可以依靠着人和去称霸天下,刘备听从诸葛亮的话,于是果然成功一大半。

50、对此,笔者要说,黄氏(月英)是否国色无双不敢说,但绝不是丑女,首先黄发黑肤只是因为大异于汉族审美而矣,或者是遗传突变,或者是黄氏为其父与异族婢妾所生,在民族融合的时代没什么好奇怪的。曹操与卞氏所生的次子曹彰人称“黄须儿”,也没见别人说三道四。其次,丑女之说出自黄承彦,不过是自谦之语,与“犬子”无异。

51、公元208年十二月,刘备在诸葛亮的建议下,趁着曹操北归,占据荆南四郡。飘泊半生的刘备又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地盘,当然得投桃报李,他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负责治理零陵、桂阳、长沙三郡。两年后的公元210年,丑鬼庞统跻身刘备决策层,与刘备走得很近,成为与诸葛亮并列的军师中郎将。此时刘备没有汉廷的任命,派发的一切官帽都名不正言不顺,只要他亲近谁谁的权力就大。而且,当时的刘备忙着收买人心,其人设不适合开展一些腹黑行动,正好交给人丑心狠的庞统打理,故此庞统后来居上,隐隐压过了小诸同学。

52、伯温十分傲气,眼见得碑倒石碎,不由得嘿嘿嘿一阵冷笑。“素称诸葛亮为名高天下的第一能人,经吾亲验名不副实。从此以后的天下第一能人除伯温之外何人还能取而代之!”伯温背剪双手,得意忘形,呼喊左右,大摇大摆向后走去,不到二十来步,一筒圆头巨碑挡住了去路。此碑石色粉紫,表皮粗涩,满布苔痕,字迹依稀。伯温命随人擦去灰尘污垢,一笔一画仔细辨认,蓦地一惊,顿觉心慌意乱,魂飞魄散,嘴里连喊“罪过,罪过!学生妄自尊大,不知天高地厚,毁碑碎碣辱没先师,罪过深重,当该万死。”

53、这个时候的形势,刘表死了,继任的刘琮降了,曹操兵不血刃拿下荆州,一路南下。刘表的大儿子刘琦,听从诸葛亮“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的计策,早早去了江夏,算是保留了一点“革命火种”。刘备率众南逃,徐庶的母亲在这时候被曹操俘获,徐庶此时乃辞别刘备,去了曹营。徐庶和诸葛亮是共事过刘备一段时间的,所谓“徐庶回马荐诸葛”,小说家言。《三国演义》的这段,为烘托诸葛亮出山而做了大量铺垫,就小说架构而言,的确引人入胜,可无形中却黑了徐庶一把。徐庶和诸葛亮多年好友,他自知诸葛亮经天纬地之才,如何不早早推荐给刘备,非等临别才想起来说。徐庶回马时说,因为母亲被俘自己方寸乱了,那么在此之前呢?化名单福和刘备相处许久,不可能一直没想起来吧。按照这个逻辑,那好像就是因为徐庶小心眼,怕诸葛亮来了代替他的地位。历史上的徐庶可不是这样的!史载徐庶本名叫单福,年轻的时候喜欢游侠击剑,曾经为人报仇,面涂白粉,披头散发,结果被官府抓了。官吏问他是谁,他不说话。官吏没办法,于是游街,让父老乡亲认认他是谁,满大街没敢指认的。他的同伙劫囚车,徐庶得以走脱。从此以后,徐庶弃武从文。同学听说他有前科,躲着他,他独自早起,钻研学问。后来学有所成,先后结识了石韬和诸葛亮。

54、诸葛亮墓周围有定军山、少祖山下沿的九条小山岗环抱,九条山岗由青沟、罔子沟、井沟、斩地沟、田家沟、牛角沟、瓦洞沟、龙嘴沟八条小溪分割而成。墓前上岗三层,自定军山向西叠浪而来,约三里许至此成眠弓形,古称“三台书案”。从少祖山下六岗向东势若游龙,倏起忽落五六里,至墓后形成新月者半里许,传为墓之正脉。新月之下,眠弓之内,豁然开张平地三百余亩,左右前后九支环抱,其天造地设实为人工所不能者。

55、我们知道,刘备去世后,孔明既是丞相,还是相父、益州牧、司隶校尉。

56、而刘备的天下是他自己打下来的,赤壁之战刘备自己打的,最大的助力除了孙吴就是关羽手下的那一万多水军;打西川最开始的时候带的是法正、庞统、魏延、黄忠,关羽和诸葛亮等人驻守荆州;打汉中的时候用的是法正和五虎加上魏延等人,诸葛亮驻守成都。

57、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58、公元230年秋,不甘心被弱蜀暴打的魏国,由司马懿、张郃、曹真分率三路大军进攻汉中。诸葛亮屯军城固、赤坂(在今陕西洋县东)拒守。彼时魏强蜀弱,不过老天却肯帮忙,一连下了三十余天大雨,魏军受不了只好撤退。诸葛亮礼送魏军远去后,立刻派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在今甘肃武山西南)。小样儿,来而不往非礼也。 

59、正是这份厚道,深深打动了孙权,为双方合作赢得了契机。

60、这第一次北伐,由于马谡失街亭,导致全军被动,造成很大损失。赵云率领的那部分,只因赵云与邓芝相互配合,顺利撤军,相对没有多大损失。对此,孔明大喜,亲引诸将出迎,搞得赵云十分不自在,慌忙下马伏地,并说:“败军之将,何劳丞相远接!”孔明对此是急扶起,执手而言,显得尤为亲切感动。当听了邓芝的介绍后,由衷感动,赞扬赵云“真将军也!”遂取金五十斤以赠赵云,又取绢一万匹赏云部属。对此,赵云反而不以为然,予以推辞:“三军无尺寸之功,某等俱各有罪者,反受赏,乃丞相赏赐不明也(《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第六》)。”在诸葛亮看来,之所以这样做,是出于对赵云的关心,爱护,赞赏,以此激励全军。这出发点无疑是好的。在诸葛亮看来是尤为必要的,因为三军在失利面前需要提高斗志,需要激励。诸葛亮本想借赵云之事鼓舞三军士气,告诫三军将士当以赵云为榜样杀敌报国,对于有功者我是不惜重金奖赏的。哪知赵云不但不配合,反而予以责问:“乃丞相赏罚不明也!”将一件好事,因为没有把握尺度,反而闹得自己很被动。

61、17岁时,他的叔父诸葛玄去世后,他做出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重大决定:

62、刘表这个人志向不高,对朋友还是比较宽厚的。他曾接纳过张绣、刘备等落难军阀,也曾接纳过王粲等逃荒名士,即便是对汉末第一喷子弥衡,也没有过多留难。对于诸葛玄这位琅琊榜上的名士,刘表自是欢迎之至。

63、今天广为人知的的复姓诸葛,最初本是单姓葛,因为迁入琅琊郡阳都(在今山东沂南)时,与当地的葛氏撞姓,为了显示此葛不同彼葛,就将祖先迁出地山东诸城的“诸”置于葛姓前,生造出一个复姓诸葛。笔者不知这支诸葛的祖先是谁,只知道这些诸葛中出了一个高官诸葛丰,自幼聪慧,读经通史,在汉元帝时担任过司隶校尉,只因性情刚正不阿,敢于弹劾权臣,遭到奸人迫害,免官归家。

64、综上所述,说诸葛亮是英雄,我看只能算一个累死的英雄,但作为统帅,诸葛亮却是一个不合格的统帅!

65、于是“安定天下”的治国理想,在他的心中扎根发芽。

66、邓艾率军翻山越岭,历尽艰险,最终取得成功。军队直扑蜀汉领地——江油关,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省平武县。

67、假设一下,如果诸葛亮当初遵照刘备的遗言,将刘禅取而代之,蜀汉的历史走向会不会因此而改变呢?

68、原来碑上是孔明亲笔“只有伯温到”五个楷书大字。伯温满面羞惭,尴尬难言,赶快恭敬行礼,双膝跪地,诚心虔意,磕首一千。礼毕,身重如山,膝软如泥,怎么用劲也站不起来。正在为难之际,忽然看见圆头碑的下边刻有一行小字:“伯温戴盔行礼脱盔而起。”伯温似觉孔明就在面前,顿感头皮紧缩,发根直竖,慌忙卸下金盔,五体投地,再三拜融,方才站起。不觉出了满头冷汗,湿透了贴身衣衫。

69、三国时的诸葛亮,识天文悉地理,知阴晓晴,呼风唤雨;深韬略通历史,多谋善断,神机妙算。辅佐刘备打天下,运筹帷幄,百战百胜;治理天府蜀汉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才华盖世,有口皆碑,功勋卓著,垂范青册,时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济世奇才。历代百姓为之起敬,英雄豪杰为之折服。

70、诸葛双忠祠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为纪念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而建造的,包括山门、拜殿、启圣殿等建筑。

71、这些仗都是刘备亲自去打的,诸葛亮更多时候是在后面做后勤工作,帮助刘备稳定后方,治国理政。

72、诸葛亮年轻时他隐居期间与很多的好友一起谈论当时社会的政治形势,而且对于三国时期割据称雄的军阀也都十分熟悉,他是一个胸怀远大志向的人。在当时他也被人称为“卧龙先生”。

73、刘备得知世上有卧龙这号人物,是因为徐庶的推荐。作为诸葛亮多年的好友,徐庶对诸葛亮的才能是清楚的。作为刘备最早的谋士,徐庶的话刘备肯定是信的。刘备当即对徐庶表示:“你去,把他请来,和他一起来见我。”徐庶说:“不行,诸葛亮这样的人,不能让他屈尊来见,将军,得劳您大驾,亲自去拜谒。”刘备求贤若渴,于是去求访诸葛亮,去了三次,才见着。这是《三国志》正文的记载,《出师表》里也是这么写的,是我们通常所知道的“三顾茅庐”。其实关于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际遇,还有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说法。

74、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75、诸葛亮随刘备一路向南,逃到了夏口。情况十分紧急,诸葛亮向刘备建议,由自己去向孙权求救。按照诸葛亮的隆重对策,本来是要先避曹操的锋芒慢慢寻求发展壮大的,这时候躲是躲不了了,去联合孙权是必然的了。只有联合孙权,共抗曹操,才能有出路,否则跑到那最后都是死路一条。可是,就你现在的状况,和人家孙权的实力那差着远呢,人家凭什么跟你联合?诸葛亮能说动孙权吗?

76、诸葛亮见了孙权,先分析了天下大势。“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这一开场白,直接点明了三分天下的态势。这话的意思,当今天下,曹操最强,唯有刘备和孙权是可能与曹操抗衡的。但是,刘备一个人是打不过曹操的,你孙权一个人也打不过曹操,只有两家联合起来才可能打得过曹操。孙权问,你们主公为什么不投降曹操呢?诸葛亮大义凛然,我们主公那是王室之胄,英才盖世,打不过曹操那只能说天注定,我们要学田横五百士,绝不会屈膝投降的。孙权热血沸腾,我孙吴十万之众,岂能受制于人?诸葛亮接着对比了敌我力量。刘备虽然刚打了败仗,收拾残兵,加上关羽的水军,还能有精兵万人,刘琦手下也不下万人。曹操方面呢,有两弱点,一个是他们一路追刘备,到荆州已经是疲惫之师,再一个是他们北方的兵将,不习水战。你孙权方面,出兵数万,我们勠力同心,一定能大败曹操的。听到这,孙权下定决心,联刘抗曹。

77、民间常常流传着几句诗,刘伯温所写:“三国鼎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

78、诸葛亮对刘备早有所闻,但他并不知道刘备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

79、一个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一个是有着经天纬地之材的贤臣,他们为了同一个的目标走到了一起。

80、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叫法正的谋士替代了庞统的角色,成为刘备倚重的谋士。随着刘备势力的急速扩张,需要管理的内政盘子越来越大,诸葛亮不得不全力以赴地投入其中,这才保证刘备的后勤不空。但是,刘备与各方势力一连串争斗下来,基本耗空了益州多年的仓储,蜀兵也因为连年征战,普遍都想静静。刘备不得不在诸葛亮等人的力劝下,被迫休养生息。这一年是公元219年。

81、公元223年,老年多病又被一连串失败折磨的刘备,召来诸葛亮和李严,当着刘禅的面嘱托后事。这里面有一个重要桥段,就是刘备的那段话“卿才胜曹丕十倍,刘禅能辅则辅,不能辅可自行取度”,这话着实大出诸葛亮的预料,也让他对刘备此前的一些骚操作哑口无言,诸葛亮素以忠义为本,怎能作王莽那样的人呢?由此,诸葛亮坚定了“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决心,誓为蜀汉报效忠贞之节。对于这出戏剧感满满的桥段,读者大大可以怀疑,但笔者坚信,作为一个让后世敬仰千年的忠臣偶像,诸葛亮绝对是有政治底线的。

82、诸葛亮鉴于蜀地原先的主人刘璋暗弱民不知法,故此主政蜀汉后,一改旧制,以法治蜀,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于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如此循名责实,赏罚分明,赢得了蜀汉军民的一致好评,大家咸畏而爱之,以致于虽然刑政严峻却无有怨者,士民无不感念其用心公平而劝戒明晰。如此治世良才,古今难得,可惜生不逢时,未能尽展将略,克复大业,确实令人扼叹。

83、但具体是怎么样的三次想必很少人知道,刘备在官渡大战的时候被曹操打败,本来刘备的家当就不是很多,这一打败仗就跟破产的区别不是很大,于是打了败仗的刘备就跑到刘表那里投奔刘表,刘备身边有一个叫做徐庶的谋士,这个人相当厉害,爱才之心人皆有之嘛,于是曹操眼红了,找一个让徐庶不得不暂时离开刘备的理由,就是徐庶母亲病重,如此由头让徐庶不走都不行,徐庶不是一个好惹的人,于是诸葛亮就要登场了。

84、说到将相失和,大家自然自然会想起诸葛亮与魏延的关系,这两人是确认的二把手,元老级的重要人物。二把手和一把手抬杠,可见事情的严重性。事情的起因,主要还是在诸葛亮。诸葛亮初次见面就看出来魏延脑后有三根反骨,日后必反,所以主张立即处死魏延。当时是刘备在场,也许当时是缺人手之际,保了下来。后来魏延一路飙升,刘备让他做了汉中太守,地位的重要性可以和荆州的关羽相比。荆州、汉中这两个地方都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到的北伐中原的门户,关羽守荆州还出了大事,丢了荆州不说,还让做了皇帝的刘备有了夷陵的惨败,以致差点丢了性命。而魏延守汉中,一直到魏延被诸葛亮调离汉中为止,魏国都无法动摇汉中,可见魏延的才干。

85、诸葛亮死后很多年,后主不许为其立庙,老百姓怀念他,常常自发的在成都街头祭拜他。大臣们实在看不下去,多次上奏后主,说这样不像话,请求后主为诸葛亮立庙。后主最后没办法,终于在景耀六年同意为诸葛亮立庙,不在成都,而在沔阳。这一年距诸葛亮薨逝已经过去了三十年,这一年是蜀汉灭亡的一年。后主独立执政期间为什么坚决不同意给诸葛亮立庙?恐怕心里是有怨气的!父事丞相多年,诸多不自由,心里早就不满了吧。只是碍于诸葛亮的政绩和威望,也不好秋后算账,只能以此发发怨气。看后世明神宗之于辅臣张居正,那才真叫不客气了。

86、最后,魏延是个情商很低的人,三国志评价他“性矜高”。魏延不但目中无人,而且还心藏不住话,因此很容易得罪人。在史书中经常能够看到魏延和人吵架,一着急就要拿着刀去砍人的情景。这种人只能当基层,不能当领导,而且地位越高,得罪的人就会越多。

87、耳边还回荡着战场的厮杀呐喊声,可他再也不能临阵讨贼了。

88、公元234年二月,诸葛亮做了充分准备,再次兵出斜谷。四月,蜀、魏两军对峙于渭水之滨的五丈原(在今陕西岐山南)。为了避免出现此前几次北伐因粮运不继功败垂成的窘境,在司马懿不敢出营对战的情况下,诸葛亮发动当地百姓屯田,准备打一场持久战。此时,吴主孙权也发兵响应,可惜却被魏明帝杀败。

89、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90、诸葛亮初出茅庐时就表现了他独有的卓越军事技能,当时曹操率领20万大军准备南下统一占领南方,刘备当时兵力只有两万余人难以抵抗。

91、有句话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92、以上三件事,只是诸葛亮在北伐前线胶着的战事中,又担心后院起火,祸起萧墙,而无法一心一意北伐。可是当明白诸葛亮北伐前线情况更糟时,你就会明白诸葛亮的处境是多么艰难。

93、诸葛亮对自己的前途做过理性分析。那个时代作为个人,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也许就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然而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所以在他理智的风险收益的天平上,打破平衡的是“感激”。

94、在引入现代西方经济学后,中国社会越来越多地强调人对经济利益的理性追求。就连育儿,都少不了成本利润和投入产出分析。

95、他更是总后勤部长,为部队后勤运输,物资给养操心。

96、为了应对运粮的问题,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木牛流马,就是木牛和流马,两种东西。木牛在建兴九年的战争中投入使用,可是运粮还是供应不上,于是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大军又使用新发明的流马。流马大概是木牛的改进产品,或许更为精巧一些。所谓木牛流马,在那个年代算是重大发明了,大概是运用机械杠杆原理,使用起来可节约人力的运输工具。或许在崎岖的山路上,比推车之类的用起来方便。只是不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么神奇。木牛是大宗运输,但是走的慢,“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流马外观看起来如象,不知道为什么不叫“流象”?据说诸葛亮改进了连弩的设计,所谓“诸葛连弩”,一次可以同时射出十枝箭,比普通弓箭的杀伤面就扩大了十倍。其他发明,如八阵图,后世也颇为知名。

97、隆中对作为运筹学的著名案例,虽然没有完全奏效,但在后世仍被人津津乐道“未出茅庐而定三分天下”。彼时,天下群雄尚多,有谁能够提前预知会有三家胜出呢?从这个角度来看,诸葛亮的战略路线挺靠谱的。只是这条路线的攻击重心大可商榷:按照隆中对的构想,未来蜀汉的主攻方向是关中,需要重走刘邦项羽楚汉之争的老路。这点最让人怀疑,因为此时的关中不是秦末的关中。刘邦经略的关中,物产丰饶、地险民附,可谓角逐天下的大后方。到了汉末,关中经过群雄与诸羌一如既往的祸祸,早已残破不堪,得之无益。何况进入关中的道路艰难,魏国又在此集结重兵,蜀汉根本没有用武之地。此时仍固执地选择关中作为突破口,真心不若选取荆州直指曹魏腹心,同时威压江东侧背。正因为隆中对的这个大BUG作梗,故此蜀汉轻易丢失了荆州,进而失去了问鼎天下的绝佳机会。

98、而放眼所有的战役,除了子午谷之外,诸葛亮是很重用,也很对得起魏延的。

99、魏征西将军邓艾足智多谋,他巧出奇兵,偷越阴平古道,也就是今天甘肃文县南,经唐家河、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到达四川平武县的一条古道,这里到处都是悬崖峭壁,险要崎岖,所以无人把守。

100、文载诸葛亮生前就料定死后谁个前来祭奠,何人前来刨墓,并记之于册,镌之于碑,去人隔朝跨代无不应验。吾决计亲往墓地祭奠,孔明若有所料,吾双膝跪地磕头一千,孔明若无所料,笑他矮吾三尺。”伯温目无先贤,出言不恭,左右听之惊骇,不敢多嘴。

101、意思是我伯温要比你诸葛亮强百倍。你诸葛亮再强,不过是三分天下,而我刘伯温却能一统天下。因此要挖诸葛亮的坟,证明自己比诸葛亮强。

102、诸葛亮提议联合孙权一起共同抵抗曹操,并且他独自一人前往东吴说服了孙权与刘备联合。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中大破曹军,可以说产生了很多的历史典故——“舌战群儒”、“借东风”等,可以说如果没有诸葛亮就不会有三国鼎立的局面。

相关句子

诸葛亮诗句经典语录(52句)

诸葛亮诗句经典语录 1、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诸葛亮 2、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忠义慨然冲宇宙,英雄从此震江山。……

qq个人说明是个性签名吗(52句)

qq个人说明是个性签名吗 1、 ★、所谓出路,就是走出去才会有路。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自己能。一个人最大的破产是绝望,最大的资产是希望。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但机会并不平均……

诸葛亮皱眉头歇后语下一句(15句)

诸葛亮皱眉头歇后语下一句 1、答:因为德国人爱花,他们将花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将最美的花给别人看,而自己走到街上又享受别人为自己创造的美,这种民族风情的境界是高尚的……

诸葛亮的墓地在哪里(71句)

诸葛亮的墓地在哪里 1、 诸葛亮之兄,东吴一代名臣诸葛瑾墓也在明朝时被盗。这一事实见于《三冈识略》一书。书中写道:吴郡的东关外有封土堆,当地人都传其为皇坟。明朝时有一……

诸葛亮的名言警句有哪些(36句)

诸葛亮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1、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败也;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胜也(诸葛亮《兵要》)。 2、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5个故事简介(72句)

诸葛亮5个故事简介 1、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

诸葛亮的简介(84句)

诸葛亮的简介 1、对于这一点,我查阅了一些古书,还真的找到了类似于七星灯的方法,只不过能够满足这个阵法的条件非常苛刻,其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必须有非常宏大的愿景,……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原因(97句)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原因 1、所以诸葛亮只有大义灭亲,斩杀马谡以行军法,方可彰显自己的军令严明和大公之心,威慑百官,稳定朝局,安抚人心。 2、其实战争时期,胜败乃兵家常事,……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30句)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 1、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诸葛亮诫子书书法(35句)

诸葛亮诫子书书法 1、“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 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