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68句)
程颢
1、传说,程颢在某县任官时,县境内有两条河,即广济河和蔡河,沿河的不法之徒,专靠威胁索取来往船民的钱物来生活。若有不从,则聚众焚烧船只以显示淫威,这样每年都有几十只船舟被他们焚毁。
2、 程颢、程颐的父亲程珦,在黄陂做县尉,看中了凤凰台的环境幽静,就把这两个儿子送来读书,程氏兄弟在楼上发奋勤学,白天不下楼,每晚熬到三更。到了大年三十夜晚,俩兄弟还不休息。这时候,进来了一个素衣女子,上前道福。程氏兄弟问她:“你来做么事?”女子含笑道:“奉太阴真君嫦娥仙子之命,特来给两位文曲星君掌灯。”说罢,用手指在粉壁墙上画了一个圆圈,顿时放出光华,清亮无比,照着弟兄俩夜读。附近的人都传:凤凰台,三十夜里出月亮,称为“夜月楼”。
3、三字经中有言:“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说的就是早教的重要性。
4、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
5、自打程颢出任泽州县令,怕是再没了忙里偷闲的时间。除了整治市政建设、兴修水利道路、收税断案、做好县令的本职工作之外,程颢老先生还是忘不了那份教书先生教化人心的情怀。
6、《经说》,8卷,是程颐以义理疏解儒家经典的著作,包括《易》《诗》《书》《春秋》《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8种。其中:《易》《孟子》《中庸》不一定是程颐手著;《粹言》2卷,是杨时根据二程语录撮要文饰而成,后又由张栻重新编次。
7、就在程颢从晋城调回朝廷的第三年,刚满40岁的程颢,就在抑郁寡欢中,退出仕途,回到洛阳老家,与兄弟程颐一起,专心致志地研究起理学来,与弟程颐共创“洛学”。
8、我们修道的人可不是为秋天感到悲哀的旅人,任凭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相对愁悲。
9、有宋一代,虽然医学较前代更为完备发达,妇产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在系统的理论支持下有了相当成功的实践,但是,婴幼儿的成活率依旧不高,帝皇之家如此,士庶门第亦然。
10、圣贤事业本经纶,肯为巢由继后尘。三币未回伊尹志,万钟难换子舆贫。
11、站在二进院的书楼上,南可望一进院沿河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北可看阳光穿洒到庭院之中,徐徐风声宛如朗朗书声。这眼前惬意的春光,倒是又有些“忙里偷闲”的味道了。
12、 有一年,程氏兄弟正在凤凰台读书,长江发了大水,谌家矶溃了口,三丈高的洪峰奔来,凤凰台已成了茫茫大水中的一叶孤舟。这时候游来了十八条红鲤鱼,围着凤凰台四周游动,好像护卫着凤台一样。洪水涨,十八条鲤鱼就抬着凤凰台往上长,洪水落,凤凰台也就往下落,就这样,不管水涨水落,程氏兄弟稳坐书台读书。从此这里传说这样一句口语:“十八鲤鱼沿台走,把得凤桥锁住口。”
13、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山西太原一侯姓人家诞下一女,因当时女子无名,所以称为侯氏。其父侯道济,乃五代时盂县守将侯詗之子。山西归宋后,侯道济弃武从文,专攻儒家经典,后参加科举,及第任润州(今镇江)丹徒县令,累官至尚书比部员外郎。女儿侯氏自幼聪慧过人、博闻强记,“好读史书而不为词章”,深得父亲喜爱,“常以政事问之,雅合其意”,父常感叹:“恨汝非男子。”
14、侯氏读书不少,显然深谙其中的道理,她对幼年程颢和程颐的教育,似乎并不侧重于严词厉色的“言传”,而是以自己的诸多善举,对孩子施加影响,不是一时一地的影响,而是长期的、连贯的熏陶。这种做法,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父母得学会“身教”。
15、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等职。
16、祠堂旧址清代以来一直是办学之所。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作了村社办公地。祠堂旧址仅存一个3米宽、3米高、5米长的一个砖券洞,现在成了南北相通的过道。在这个祠堂旧址的西墙上,镶嵌着三通石碑,这是截至目前研究古书院、研究程明道在晋城办学最有价值的佐证。三通石碑,一竖两横。竖碑镶嵌在西墙的正中央,碑高60米,宽0.60米,有用宋体字镌刻着的“宋晋城令程明道夫子之神位”12个大字。为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遗碑,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修明道祠堂时,把它安放在墙上。竖碑两侧,镶嵌着两块较小的长方形横碑。一块记载着重修祠堂的由来、时间和捐款人姓名;另一块记载着嘉庆五年(1800年)凤台知县葛周玉处理本村魏、晋两家宅地基纠纷案的判决书。
17、程颐一生成就颇多,他在理学方面的建树颇高。在北宋神宗时期,程颐就建立了自己的理学体系,与程颢开创了“洛学”,奠定了宋代理学的基础,使理学有了完整的形态。程颢、程颐两人的学说虽然在一些方面有所差异,但是学说的基本内容上并没有多大的出入。
18、如果说程颢在仕途上没有多大成功的话,那么,在他人生最后的13年中,在理学研究方面,收获和成功却是巨大的,远比一个无所作为的宰相对后世影响大得多。二程奠定的理学基础,中经弟子杨时,再传弟子罗从彦,三传弟子李侗(岳飞的老师),再传到南宋朱熹,形成体系完备的理学思想。南宋后期,程朱理学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推崇,经元、明、清,正式上升为统治阶级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
19、其家历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曾任黄陂县令,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卒于该县。父程珦年幼无力返乡,遂居于黄陂,曾任黄陂县尉,后官至太中大夫。二程就是在其父任黄陂县尉时所生,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响,以非王安石新法着称。
20、那么,结果如何呢?果然如母亲所料,程颢长大后,应试积极,并顺利中了进士;而程颐呢,则懒于科举,而对办学搞教育特别积极,用他自己的话说,叫“及先兄登第,颐以不才罢应科举”,当然“不才”只是他不赶独木桥的借口而已,其实他比谁都有才。对于这个结果,程颐感慨地说:“方知夫人知之于童稚中矣。”
21、另外,侯氏还是一位慈善家,曾收养过许多弃婴,“好为药饵,以济病者”。她有一句类似于慈善格言的话,今天来看,亦具有极好的教育价值:“见人善,则当如己善,必共成之。”看见别人做好事、善事,要像是自己做的一样,帮助人家完成。
22、传说,程颢为官时曾巧妙地处理过一件民事纠纷。有一次,一个人借居在他哥哥的宅院中。他挖地窖时,挖到了很多埋葬在地下的钱,并把这些钱据为已有。他的侄子到他家索取,叔叔说是自己近年所存。于是他的侄子到程颢处告状说:“叔叔近日在地下所挖的钱,都是我父亲早年所埋葬的。”程颢问:“你父亲埋葬这笔钱财有多长时间?”回答说:“已经四十年了。”程颢问:“你叔叔借居在这所宅院多长时间了?”回答说:“已经二十年了。”程颢随即派官员去取来一些在地下挖出的铜钱,查看以后,程颢就传唤此人前来官府,并对他说:“现在朝廷所铸铜钱,不到五年就流通全国各地,但你挖出的这些钱都是你借居宅院之前几十年所铸,这是什么原因呢?”借居的人只好承认,这些钱并非自己所藏。程颢随即判令他将这些钱退还,并按律法将他责打十杖。
23、一是求深求精,在学术研究上多出新成果。希望省内有较强研究能力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们加强沟通、密切协作、深化研究,努力使河南成为国内外最知名、最活跃、最前沿的程学研究基地。希望有关单位进一步加大对二程著作及其弟子相关著述的收集、整理、抢救力度,努力使中国二程文化园成为国内外藏量最大、版本最全、保护最好的程学图书收藏中心。希望每届程颢程颐文化节都把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努力使程颢程颐文化节成为国内外最新程学研究成果权威发布、全面展示、深度交流的重要平台。
24、凝岚散蔼层层出,削玉排青面面同。暂得登临已忘去,四时佳致属贤公。
25、 程颢书院主要有四个院落,现今能够看到的只有两个院落,二院和四院,这两个院落呈相对布局,四院在书院的北面,二院则在书院的南面,至于另外两个院落一院和三院早已经被毁于战火。为了重现书院原来的风貌,在2013年开始晋城开始了修缮工程。
26、气从缇室葭莩起,风向白苹洲渚生。附:程颢简介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举进士后,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
27、李新红说,为弘扬优秀国学,坚定民族自信,2004年伊川县无偿划拨土地300余亩,由二程第31世孙、河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名誉主席、兴亚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程道兴先生,先后捐资2亿元对程园进行高规格升级扩建,建成了集纪念、教育、休闲等功能于一身,融书院、程林、程庙为一体的文化园,这是造福乡梓的功德之举。下一步,要把万亩西山植物园整体纳入文化园,按照洛阳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战略定位,丰富文化内涵,升品位档次,发扬享誉海内外的理学精神,汇聚程氏后裔的巨大力量,着力将伊川打造成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新高地。
28、“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前两句借水中的倒影写景。这两句诗实际上化用了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中“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两句诗的意境。因为清溪不可能流过碧山头,所流过的只能是碧山头在水中的倒影。清亮的溪水绕着碧绿的青山,缓缓流来,碧蓝的天空倒映于水中,是那样澄明、纯洁,两者融为一色,浑然一体。如果没有天地间弥漫着皎洁、明亮的月光,诗人就不能在秋夜中欣赏水之清,山之碧,水之澄鲜了。
29、程颢写《春日偶成》的那一年,他还没坐上泽州县令的位置。那时的他,大概也和诸多学者一样,是整日困于书斋,少有时日得见天地春色。所以偶尔出门踏青,文人墨客的骚柔之情必定会溢于言表,那份“忙里偷闲”的样子,自己感觉不出,旁人却是看得真切。
30、侯氏在程颢的书本上写“殿前及第程延寿”的字样,而在程颐的书本上则写了“处士”两字,这很值得我们思考。为何要这么写?为何作为母亲,对两个儿子的未来进行如此不同的预测激励?其实不难理解,所谓“知子莫如母”,侯氏认为程颐的秉性不适合做官。通过志向激励,帮助孩子完成各自的志向设定,为孩子读书设置可预见的目标。
31、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程颢去世,文彦博(宋神宗末年宰相)题其墓碑曰:“明道先生”。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谥为“纯”,后人尊为“纯公”。
32、 离双凤亭约一里远,有一个“流矢湖”。为什么叫流矢湖呢?这里面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33、二程的著作有后人编成的《河南程氏遗书》、《河南程氏外书》、《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二程粹言》、《经说》等,程颐另着有《周易传》。二程的学说后来由南宋朱熹等理学家继承发展,成为“程朱”学派。
34、程颢一生著述不少,又长期讲学,有后人效《论语》等将其言论辑录成册。二程的著作有后人编成的《河南程氏遗书》《河南程氏外书》《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二程粹言》《经说》等,程颐另著有《周易传》。二程的学说后来由南宋朱熹等理学家继承发展,成为“程朱”学派。
35、在我看来,侯氏的这种“等贵贱、爱众生”的思想,实在难能可贵!“身教”给孩子的,则是一种长期的悲天悯人的情感和“仁恕宽厚,不异诸庶”的道德发展及完善。难怪程颢后来总结母亲的“身教”之功,说:“颢兄弟平生于饮食衣服无所择,不恶言骂人,非天性也,教之使然也。”母亲确实在关心他人和淡泊物质方面为孩子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36、程颢(1032-1085年),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大家。与弟程颐并称二程。程颢生长在世代宦官之家,幼蓄理政观念。10岁时写的《酌贪泉》诗“中心如自固,外物岂能迁”是他的心底写照。十二三岁,便少年老成,15岁与弟程颐一道拜理学鼻祖周敦颐为师。25岁中进士,调作京兆府鄠县主簿(主管文书簿籍及印鉴)。28岁调上元县主簿。曾代理县令,有政绩。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调任泽州晋城县令,时年35岁。在晋城县的4年,是程颢一生中最有作为的时期,政绩斐然,名声远扬。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因吕公著(1018-1089年,官至御史中丞,副宰相)荐,调回朝廷做太子中允(辅佐太子的从官,相当于现在国家部委司局级干部)、监察御史里行(御史台的属官)等职。
37、此诗题为“秋月”,而笔墨却始终集中在写秋月笼罩下的山间小溪上,这就是构思的独到之处。碧绿的山头,碧蓝澄静的夜空,悠悠飘荡的云朵,飘逸洒脱的枫叶,这些都是围绕着缓缓流淌的小溪而写的,但是却无一不浸染着明亮、柔和的月光。全篇无一笔写月,却又处处见月,可谓大家手笔。
38、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又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川伯,并从祀庙庭。元明宗至顺元年(1330年),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诏令两程祠以颜子(即颜渊)例修建,规制比于阙里,前后殿庑斋室等房共六十余间,祭文称颂两程阐明正学,兴起斯文,本诸先哲,淑我后人。清康熙二十五年,二程进儒为贤,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次年康熙皇帝又赐给两程祠‘学达性天’匾额。
39、 姐妹俩将自己所有的金银首饰摘下来,全部送给了穷人,并将自己扮成农家姑娘,淌过县河来到鲁台山颠,对着苍天诉说爹爹的罪恶,发誓不再回家。正在这时。县令和夫人闻讯赶来。哭丧着脸说:“回去吧!我的好女儿。”姐妹俩双目怒视爹爹怎么也不肯回家,县令喝令家人强行拉回去。正在这时,天昏地暗,狂风大作,两个姑娘忽然变成一对美丽的凤凰,向东海飞去。这天下了一夜大雨,落得满塘满堰,枯萎的庄稼活了,变绿了,结出了沉甸甸的金灿灿的谷子,农民们喜
40、侯氏对孩子严苛,父亲程珦看不过去,常常为之发脾气。侯氏却并不妥协,乃循循善诱加以宽解,曰:“子之所以不肖者,由母蔽其过而父不知也。”用白话解释就是,孩子之所以长大以后不像父母那样贤德,是因为小时候犯了错误,母亲往往出于溺爱而百般遮掩不让父亲知道。言下之意,我绝不做这种对儿子成长不利的事情。关于这一点,程颐后来明显是支持母亲的,他说:“夫人男子六人,所存唯其爱慈可谓至矣,然于教之道,不少假也。”
41、理学之所以得以创立并得以推行,是因为它适应了时代的需求,为当时社会所需要。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程颢正是带着理学思想来晋城当官理政的。
42、清澈的溪水流过碧绿的山头,悬空一泻而下,澄清的水与蓝天在月色的映照下构成了一副空明澄澈的秋景画卷。这秋色把人世间隔在三十里之外,空中是悠闲自在的白云,山上是悠闲自在的红叶。幽静的秋色是多么令人陶醉啊!
43、 1085年的时候,程颢去世了,年仅54岁,之后在宋宁宗年间给了程颢一个谥号叫做“纯公”,追谥他的弟弟程颐为“正公”。
44、 程颢(公元1032年——1085年),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程颐(公元1033年——1107年),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被世人称为“二程”,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籍贯湖北黄陂,河南洛阳人。
45、此道与物无对,大不足以名之,天地之用皆我之用。
46、程颢上任以后,立即派人将这伙人的首领捕获归案。经过审理,又抓获五十余人。程颢看他们是为生活所迫,就既往不咎,让他门在河沿分散居住,以当纤夫为业,而且令他们维护沿河的治安秩序。
47、神宗初,任御史。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受重用,遂潜心于学术。《宋史》本传称:“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与弟程颐开创“洛学”,奠定了理学基础。在教育上,先后在嵩阳、扶沟等地设学庠,并潜心教育研究,论著颇巨,形成一套教育思想体系。程颢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于培养圣人,“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自已者,皆弃也”。孝者所当孝,弟者所当弟,自是而推之,是亦圣人而已矣”。即认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爱物,谨守封建伦常。学《论语》、《孟子》则为“知道”,“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大学》、《中庸》亦不可不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此理也”。而《中庸》“天理也,不极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中庸”。总之,教育必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以儒家伦理为教育之基本内容。程颢还提出,读书以期“讲明义理”,注重读书方法,“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不可“滞心于章句之末”,为此者乃“学者之大患”。同其理学思想一样,程颢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人为求学统渊源,于他讲学之处立祠或书院以为纪念。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于京师讲《易》处(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立二程祠。明成化二十年(1489),河南巡抚李衍就二程祠建大梁书院,祀二程于讲堂。另嵩阳书院亦为纪念二程所立。《嵩阳书院志·序》称:“嵩阳书院,宋藏经处,两程夫子置散投闲与群弟子讲学地也”。
48、第“天理”又是封建道德原则及封建等级制度的总称。
49、关于村名来历,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明道祠碑文记:“明道祠者,乃宋程明道先生令晋城时讲学处也。斯地,旧无居人,因就教而遂家焉。”就是说,后书院村原是一片不毛之地,荒无人烟,940多年前,因程朱理学大师程颢来晋城当县令,选中这块风水宝地,办起乡校,教师家属随从居住,接着有一些农民来这里耕耘定居,慢慢繁华起来,逐渐形成村落。
50、====================================
51、二程的著作有后人编成的《河南程氏遗书》、《河南程氏外书》、《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二程粹言》、《经说》等,程颐另著有《周易传》。二程的学说后来由南宋等理学家继承发展,成为程朱学派。
52、《遗书》(河南程氏遗书),25卷,系二程门人所记二程的语录,后由朱熹编定。
53、二是整顿整合,在景区建设上再上新台阶。围绕程颢程颐,伊川境内及周边有不少著名的历史遗存。北宋时名列中原三大书院之一的伊川书院,在培养人才和弘扬理学思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著名的程门立雪就发生在这里。“鹤鸣九皋,声闻于天”的九皋山,以独特的秀丽山水、远古神奇的传说,吸引着众多文人骚客,程颢程颐也曾在那里留下畅游的脚步。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二程故里,距离我们现在所处的中国二程文化园也不过20公里。把这些人文古迹有效地整合起来,必将有助于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文化旅游叠加效应。希望有关方面科学规划、统筹协调,进一步加大对各个景点服务整顿、资源整合的力度,把它们像一个个珍珠一样串在一起,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54、有一天,程颐又溜出学门,爬上一棵树去摸鸟蛋。真奇怪,受惊而飞出的两只大鸟,羽毛艳丽,叫声如犬吠,程颐看到鸟窝里有几个四四方方的鸟蛋儿。这是啥呢?他抓了几个就跑回学馆,要难难他的哥哥。他一见程颢就拿出鸟蛋儿问:“哥,你看这是啥东西?”程颢知道他出去玩了,早就想教育他,就反问:“你说这叫啥?”程颐说:“不知道。”程颢说:“这就叫丁郎蛋。”弟弟眨了眨眼问:“你怎么知道?”程颢说:“丁郎,丁郎,下蛋四方,叫声如狗咬,窝是灵芝草,栖在檀香树上。你看这窝是宝,树也是宝,你只抓了几个蛋回来,这有什么用处?”弟弟听了瞪大眼睛,惊疑地问:“哥,你整天坐在屋里读书,咋知道得那么清楚?”程颢说:“古人云:‘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关于这丁郎蛋,书里写得清清楚楚,你不读书,成天只知道玩,所以你就不懂。”程颐听了哥哥的话,羞得满面通红,低下了头,惭愧地说:“哥,从今后我和你一起读书,再也不贪玩了。”
55、总之,二程的理学思想体系,是北宋时期理学初创阶段比较典型的形态,它勾勒出了程朱理学的基本轮廓,为朱熹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56、仁宗皇祜四年(1052年),48岁的侯氏病逝于江宁(今南京)。因父亲侯道济、丈夫程珦均在朝为官,且学问人品及官声都很不错,朝廷按旧例追封侯氏为寿安县君。这个时候,程颢21岁,程颐20岁,兄弟俩尚在南安军(今大余县)跟着周敦颐求学,虽然才名俱已在外,而且程颐18岁时还上书宋仁宗,希望“天子黜世俗之论,以王道为心”,曾引起朝野学术界的巨大震动。但毕竟两兄弟均人微言轻,没能在母亲去世时彰显出母亲的“教子有方”,而使母亲获得更显贵的朝廷册封。
57、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又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川伯”,并“从祀孔子庙庭”。元明宗至顺元年(1330年),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诏令两程祠以颜子(即颜渊)例修建,规制比于阙里,前后殿庑斋室等房共六十余间,祭文称颂两程“阐明正学,兴起斯文,本诸先哲,淑我后人”。清康熙二十五年,二程进儒为贤,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次年康熙皇帝又赐给两程祠‘学达性天’匾额。
58、“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就是要求人类以公正的态度对待自然生态。因而程颢一再说“观天地万物气象”、“万物之生意最可观”。
59、程颐一生成就颇多,他在理学方面的建树颇高。在北宋神宗时期,程颐就建立了自己的理学体系,与程颢开创了“洛学”,奠定了宋代理学的基础,使理学有了完整的形态。程颢、程颐两人的学说虽然在一些方面有所差异,但是学说的基本内容上并没有多大的出入。
60、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理宗淳佑元年(1241年),又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川伯”,并“从祀孔子庙庭”。元明宗至顺元年(1330年),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诏令两程祠以颜子(即颜渊)例修建,规制比于阙里,前后殿庑斋室等房共六十余间,祭文称颂两程“阐明正学,兴起斯文,本诸先哲,淑我后人”。清康熙二十五年,二程进儒为贤,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次年康熙皇帝又赐给两程祠‘学达性天’匾额。
61、程颢、程颐两人是兄弟关系,并且都是著名人物周敦颐的徒弟。程颢、程颐两人同是宋代理学的奠基者,开创了“洛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被世人称为“二程”。
62、其家历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曾任黄陂县令;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卒于该县。父程珦年幼无力返乡,遂居于黄陂,曾任黄陂县尉,后官至太中大夫。二程就是在其父任黄陂县尉时所生,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响,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称。
63、《外书》,12卷,朱熹编定的是《遗书》的补编或续编,内容多系传闻杂记。
64、后来,有人说,孟夫子与梁惠王谈话时,梁惠王说自己有“好色”、“好货”的毛病。孟子说,只要与民同享,好色、好货均无妨害。而现在在程夫子面前,皇帝连柳条也折不得一根,程夫子是不是也太迂腐了些。
65、程颢北宋(1032年~1085年7月9日)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洛阳,生于湖北黄陂(现红安县二程镇,北宋行政隶属木兰县,二程父时为木兰县令)。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二程”早年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
66、 这一年又是久旱不雨,颗粒无收,穷人们被官府的税赋、地主的租债逼得走投无路,靠野菜、树皮度日。有的卖儿卖女沿门乞讨,有的背井离乡,流浪漂泊,抛尸异地。整天关在绣楼读经诵古的金凤、银凤,趁家人不妨,偷偷下了绣楼,来到大街上,从成群结队衣服褴褛面黄肌瘦的穷人口中,听说了爹爹鱼肉百姓所带来的悲惨情景,不由恨起爹爹的所作所为。
67、身劳无补公家事,心冗空令学业衰。世路崄巇功业远,未能归去不男儿。
- 上一篇:纸老虎歇后语下一句(23句)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