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小说(71句)
卡夫卡小说
1、同样,我们的百姓对于皇帝既深怀失望,又充满希望,他们不知道那个皇帝在当朝,甚至对于朝代的名称都还存在着疑问。在学校里许多这样的朝代一个接一个地都学过,可是在这方面普遍是不清楚的,其程度之严重,连最好的学生也未能避免。在我们的各个村子里,早已死去的皇帝,大家以为他还坐在龙位上;新近牧师在祭坛上宣读了一份诏书,而颂发这诏书的皇帝只活在歌谣里。我们最古老的历史上的许多战役现在才刚刚揭晓,街坊欣喜若狂,带着这新闻奔走相告。那些皇妃们糜费无度,与奸刁廷臣们勾勾搭搭,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纵欲恣肆,恶德暴行就像家常便饭。年代过的越久远,这一切情形被渲染得越可怕,一旦村民们得知,几千年前一个皇后如何痛吮他丈夫的鲜血,不禁失声悲鸣。
2、彼得有个未婚妻住在邻村。一天晚上他去找她,有许多事要商量,因为过一个礼拜就要举行婚礼了。商谈进行得很成功,一切都如他所愿地得到了安排。将近十点时,他嘴里叼着烟袋,心满意足地回家去。对这条他十分熟悉的路他根本没在意。忽然,他在一片小树林里吓了一跳,一开始他也不知道为什么。然后他看见了两只闪着金光的眼睛,一个声音说道:“我是狼。”“你想要干什么?”彼得说,由于紧张,他张开胳膊站着,一只手攥着烟斗,另一只攥着手杖。“要你,”狼说,“我找吃的找了一整天了。”“求求你,狼,”彼得说,“今天放过我吧,过一个礼拜就是我的婚礼,让我经历这一天吧。”“这可亏了,”狼说,“等待能给我什么好处呢?”“过后你可以吃我们俩,我和我的妻子。”彼得说。“婚礼前又有什么呢?”狼说,“在那之前我可也不能饿肚子啊。现在我已经对饥饿感到厌恶了,如果我不能马上得到什么,即使不情愿,我现在也得吃了你。”“求你了,”彼得说,“跟我来,我住得不远,这个礼拜我将拿兔子喂你。”“我至少还得得到一头羊。”“好的,一头羊。”“还有五只鸡。”
3、 “怎么样?”这位先生一边微笑着看着我,一边挪动着他的领带。这景象我的目光还能忍受得住,但过了一会儿我还是主动地微微侧转点身子。越来越全神贯注地盯着桌面看,好像那儿了开启了一个洞口,且越来越深,把我的目光往下拽去。这时我说:“您想考核我,但并不能证明您有这资格。”这回他大笑起来:“我的存在就是我的资格,我坐在这儿就是我的资格,我的提问就是我的资格,我的资格就是,您理解我。”“好吧,”我说,“权且算是这么回事。”“那么我就要考核您了,”他说,“现在我请您端着椅子退回去一点,您这样使我感到很挤。我还要请您不要看两边,而看着我的眼睛,也许对我来说,看着您比听您的回答更重要。”我照他的要求做下之后,他便开始了:“我是什么人?”“我的考官。”我说。“没错,”他说,“我还是什么人?”“我的叔叔。”我说。“您的叔叔,”他叫了起来,“回答得太棒了。”“是我的叔叔,”我强调地说,“不是什么更好的东西。”
4、《判决》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创作的短篇小说,创作于1912年。
5、在这三部没有完成的长篇小说中,我可以感觉到卡夫卡写作时候的游移和不确定,也许是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小说的情节会向哪个方向发展,会增加什么样的细节,来表达他要表达的抽象本质。这几部小说的很多片段写得非常精彩,不过仔细琢磨,有些地方则写得很随意。卡夫卡像一个在荒野上寻找目标的迷途者,他不知道要带他的小说往哪个地方。小说中的停顿、反复、重复、中断比比皆是,这反映了卡夫卡对写作过程本身的犹疑,尽管他确信终点就在不远的前方,但他却一直无家可归。
6、塞壬的沉默…………………………………………谢莹莹译(卡夫卡小说)。
7、K是作家第三部也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的主角。他是一名土地测量员,被召唤去一座城堡,但他怎么也进不去,直到咽气也得不到城堡统治当局的认可。
8、“我难道不是舵手吗?”我大声嚷嚷。“你?”一个来历不明、身材高大的男子问道,并用手擦了擦眼睛,仿佛要驱散一个梦。在漆黑的夜里,我一直就站在舵旁,在我的头顶上悬着一盏光线昏暗的提灯,然而就在这时,此人却走了过来,想把我推到旁边。我哪肯对他让步,于是他一脚踏在我胸口上,将我慢慢地踩下去,而我仍然紧紧握住舵轮的把柄不放,在倒下去的时刻,仍然迅速地拨转驾驶盘。但是,那人接着抓住了驾驶盘,把它扭转回来,并用力把我推开。我立即静下心来想了一想,然后奔到通向船员室的舱口,大声喊道:“船员们!同伴们!快来呀!一个陌生人把我从舵旁赶开了!”他们慢慢地来了,从船梯上爬了上来,个个身材高大,步履蹒跚,疲惫不堪。“我是舵手吗?”我问道。他们点点头,可他们的目光只注视着那个陌生人,围着他站成半圆形,而他却以命令的口吻说道:“别打扰我!”他们于是聚集到了一起,向我点了点头,然后又顺着船梯走了下去。这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哪!他们也会思考吗?或者他们只是毫无目的地在这世上曳足而行?
9、与此相似,我们这里的人通常很少遭遇当代的战争和国家的革命。此刻我想起青年时代的一件事。在毗邻的、但是很遥远的一个省份爆发了起义。原因我已记不起来了,这在现在也并不重要,那里每天都有暴乱发生,那是些很激动的民众。当时有一次,一个途经那个省的乞丐把一张起义的传单带到我父亲的家里。那天正好是节日,宾客挤满了我们的房间,牧师坐在中央,钻研着那张传单,忽然大家都笑了起来。传单在一片拥挤中被撕得粉碎。那个显然已被大大款待了一番的乞丐,被人推着赶出了房间,大家都开了心,并且跑回去享受美好的节目。为什么呢?原来邻省的方言与我们的基本上是不同的,这在某些书面语言的款式中也看得出来,它们使我们觉得有一种古音古调的特点。几乎没等牧师念上两页,人们已经做了决定了。古老的事情早已听到过,昔日的伤痛早已消饵。记得在我看来虽然乞丐的话无可辩驳地说出了可怖的生活,但大家却笑着直摇头,什么也不原听。我们这里的人就是这样来抹杀今天的现实的。
10、不知出于哪门子的好奇心,我扯了一下那把她的脸完全裹住的头巾。这回我看清了她。这是个我一度认识的犹太姑娘。她长着一张饱满而很白的脸,细窄的深色的眼睛。她从把她弄得像个老妇人似的破布中向我露出笑脸,我说:“你们在演喜剧吧?”“是的,”她说,“有那么一点。你真是内行!”可是接下来她指了指坐在写字台边的那个男人,说:“你现在先到那里去向他问好,他是这里的主人。在你向他问过好之前,按理说我是不能跟你讲话的。”“他到底是什么人?”我轻轻地问。“一个法国贵族,”她说,“他叫德•波尔坦。”“他怎么会到这里来的?”我问。“这我不知道,”她说,“这里是一团糟。我们在等一个能整顿秩序的。你就是这个人吗?”“不,不。”我说。“这是很理智的,”她说,“现在还是到那位先生那儿去吧。”
11、《变形记》是古希腊作家奥维德写的,主要写的是神话故事 。
12、卡夫卡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13、我不知道。情况是这样的,好像她被一群全副武装的人围着,他们的矛尖是向外的。无论何时,只要我想要接近,我就会撞在矛尖上,受了伤,不得不退回。我受了很多罪。
14、第一场痛苦……………………………………………杨劲译
15、从他公认的代表作《城堡》来看,K始终走不到城堡,城堡就不可避免地拥有某种隐喻。它真的是喻示布罗德率先说过的官僚机构吗?我们绝不陌生,无数已成名著的著作,有不少内涵并非来自作者初衷,而是评论家与研究者们的提炼和挖掘结果。譬如艾略特在晚年就架不住出来说《荒原》根本没有评论家们阐述的那些意思。对卡夫卡来说,《城堡》的含义是不是果如后人所论?卡夫卡自己没解释过城堡是什么意思,正如莎士比亚没解释过哈姆莱特究竟具有什么性格。卡夫卡喜爱孤独,他也承认,“我必须常常孤独。我已经做成的事,是一个独处的成果”。如果他的独处就是为了写作,是不是写作本身,在卡夫卡那里有超出我们预料之外的含义?
16、论比喻………………………………………………谢莹莹译
17、人们没有留意到,《诉讼》的写作与卡夫卡同菲莉斯的婚约纠葛是一次平行事件。
18、《致父亲》堪称向“父权文化”宣战的檄文。在卡夫卡一家中,这个内敛的作家被看做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特别是他的父亲,他对于他儿子的兴趣无法给予理解。他的父亲赫尔曼·卡夫卡是一个成功的商人,而他早期的生活却非常艰难。赫尔曼·卡夫卡来自于一个农村家庭,在服完兵役后,他在布拉格开始慢慢积累财富。他是一个毫无温情可言的暴君,经常肆意的使唤和责备他的店员。即使是他自己的孩子,也每天都被他训斥,他认为他们应该表现得更好,并且应该感恩于他。此外,他一直对他的儿子们有一个明确的期望,即像他自己一样,坦诚、坚强、并且努力工作。他只关心他的生意,对儿子的写作事业并不理解,更谈不上支持,加上他对子女的家长制管教方法,使卡夫卡在心理上从小就笼罩着威权的压力。这成为卡夫卡创作中“代沟”主题和慑强主题的生活原型。
19、卡夫卡并不喜欢菲莉斯却与她订婚,然后又解除婚约,而且这事搞了两次。本来订婚是为了从“虚弱、缺乏自信心、负罪感”中自救,没有料到反而额外增加了“虚弱、缺乏自信心、负罪感”。写作成了唯一的自救之道。因订婚又解除婚约而把不安和负罪感带入写作的,除了卡夫卡,还有基尔克果。
20、有歌声从一家小酒馆里传出来,一扇窗开着,没有挂上钩子,在那里晃来晃去。这是一栋小小的平房,周围是一片空旷,这里已经离城相当远了。这时来了一位迟来的客人,悄悄地走来,他穿着一套紧身的衣服,像在一片漆黑之中向前摸索,其实这时月光十分明亮,他侧耳在窗前倾听,然后摇了摇头,弄不懂,这么美妙的歌声怎么会从这么一家酒馆中传出来,他双手一按窗台,背向跃了上去,可是他够不小心的了,竟然没能在窗台上坐住,而是一下子掉进了屋里,但跌得并不深,因为有一张桌子紧挨着窗放着。酒杯飞落在地上,坐在桌旁的两个男人站了起来,毫不犹豫地把这个两脚还悬在窗外的新客人又从窗子里扔了出去。他掉在了柔软的草丛中,一个翻身就站了起来,再度侧耳倾听,可是歌声已经停止了。
21、出发…………………………………………………谢莹莹译
22、辩护人………………………………………………谢莹莹译
23、帮什么忙?这种自救行动为什么要把一个女人拉扯进来?为什么要“找女人帮忙”?
24、万里长城是防御谁的呢?防御北方民族,我生长在中国的东南方,那里没有北方民族能威胁我们。我们在古书里面读到他们,他们本性中所有的残忍使我们坐在平和的树荫下喟然长叹。我们在艺术家的真实描绘的图画上,看到那一张张狰狞的脸面,张得大大的嘴巴,长长的獠牙,眯缝斜视的眼睛像是已经目中了猎获物,马上要抢来供嘴巴撕裂、咬啮似的。要是孩子撒泼,我们就给他们看这些图画,于是他们吓得边哭边往你怀里躲。但是,关于这些北方国家,除此之外我们就不知道了。我们从未见到过他们,假如留在自己村子里,我们永远也见不着他们,即使他们骑着烈马径直追赶我们,——国土太大了,没等到追上我们,他们就将消失得无影无踪。
25、判决……………………………………………………杨劲译
26、商人…………………………………………………………杨劲译
27、卡夫卡生前一共出版了《观察》《变形记》《乡村医生》以及《饥饿艺术家》等四本薄薄的短篇小说集。留下三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失踪者》《诉讼》和《城堡》,另有大量的书信、日记、杂感、随笔等。
28、那时候,人们头脑中充满许多混乱的东西,这本书仅仅是一个例子而已;之所以这样,也许正是因为人们想把这样多的可能性都汇集到一个目的上。人的本质说到底是轻率的,天性像尘埃,受不了束缚;如果他把自己束缚起来,不久便会疯狂地猛烈挣脱束缚,把长城、锁链以及自身都扯得粉碎。
29、伯爵正坐在那儿吃午饭,这是一个寂静的夏日中午。门开了,但这回进来的不是仆人,而是他的哥哥菲罗塔斯。“哥哥,”伯爵说着站了起来,“终于又见到你了,我已经很久连做梦也没有梦见你了。”通往阳台的玻璃门上的一块玻璃在地上摔成了碎片,一只像山鹑一样红褐色的,但更大一些,长着长长的啄的鸟飞了进来。“慢着,看我先把它抓住!”哥哥说着,边一手撩起衣摆,另一手去捕捉这只鸟。这时仆人正好端着一盘像样的水果走进来,这只鸟便静静地在水果盘上盘旋着,使劲地啄食。
30、当萨姆沙还能以微薄的薪金供养他那薄情寡义的家人时,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长子,父母夸奖他,妹妹爱戴他。
31、在矿井的一次视察……………………………………杨劲译
32、因此持这种看法并非美德。尤为引人注目的倒是:恰恰是这种弱点似乎成了联合我们民众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的,如果敢用这句话来表达的话:这种看法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要在这里对一种责难充分阐述理由,据说不仅有表达我们的良心,而且——令人气愤得多——我们休想站得住脚。因此之故,对这个问题的考查我暂时不想继续下去了。
33、那是乡间一个傍晚。我坐在我的阁楼里关着的窗后注视着那个牧牛人。他站在刚割过草的田野上,嘴里叼着烟锅,手杖插在地里,好像对在近处远处深沉的寂静中平静地吃着草的牲口漠不关心似的。这时响起了敲打窗户的声音,我从沉醉中惊醒,镇静了一下,大声说:“没什么,是风在撼动窗户。”当敲打声再次响起时,我说:“我知道,那只不过是风。”但在第三次敲打时响起了一个请求放他进来的声音。“那确实只是风。”我说着拿来放在箱子上的灯,点燃了它,把窗帘也放了下来。这时整个窗子开始颤抖,一种卑屈的、无言的哀求。
34、卡夫卡与父亲之间存在巨大隔阂,卡夫卡在1919年给他的父亲写过一封将近一百页的信,但他却始终没有将信寄出。在这封信里面,他描述了他在童年所受的创伤:他无比倾慕他那强势的,几乎决定一切的,并且每件事都能做出正确决定的父亲。然而他对儿子们只有轻蔑的嘲讽,对于弗兰兹所热衷的事情,他表现出的只有鄙视。这场父子之间实力悬殊的斗争的结果只有一个——这个本来就腼腆的男孩变得更加内向,并且几乎不再说话了。
35、马戏场里今天将上演一出大型哑剧,一出水中哑剧,整个场子将沉入水中,波赛东将带着他的随从在水下追逐,奥德赛的船将会出现,而塞壬们将会唱起歌来,然后维纳斯将赤裸裸地从波涛中升起,从这里开始将转化成在一个现代的家庭澡盆里的生活描述。经理是个白发苍苍的老先生,可还始终是个腰板挺直的马戏骑手,他保证这出哑剧会大获成功。成功也是非常必要的,去年情况很糟,一些失败的旅行造成了重大的亏损。现在人们来到了这座小城市。
36、临村……………………………………………………杨劲译
37、内容简介 卡尔·罗斯曼出身德国的一个富裕家庭,16岁时被女仆引诱生下一子,结果被父母放逐至美国。卡尔在纽约码头认识了司炉,并为司炉受上司欺侮的事不平。这是自称卡尔舅舅的雅考伯出现,将其接至家中。他请人教卡尔钢琴,还让他与纨绔子弟马克练骑马。一次雅考伯与波隆德谈生意,后者喜欢卡尔,便引卡尔至自己别墅。在那儿他认识了克拉拉,在玩耍中克拉拉倒在卡尔怀中,莫名的大叫起来。卡尔迷惘中遇见老翁,后者称克拉拉是马克的未婚妻。卡尔弹了会钢琴后回到雅考伯家,却被宣布触犯家规,再次被逐。 卡尔在路上认识了爱尔兰人罗宾逊和法国人德拉马什。晚上卡尔给罗宾逊和德拉马什送啤酒,发现箱子和钱包被他们翻乱,便与他们分手。后来,卡尔被西方饭店雇佣开电梯,认识了打字员苔莱斯,苔莱斯向卡尔诉苦。罗宾逊找来饭店,要与卡尔同住,被拒。但卡尔为了替罗宾逊付饭钱擅离职守,被饭店老板开除。 卡尔租车来到纽约市郊,被警察要求出示证件。德拉马什掩护了卡尔,结果卡尔再次落入两个流氓手中。两人命令卡尔作仆人,卡尔不从,被多次殴打,逃跑也没能成功。这时来了个大学生,他虽然恨德拉马什,但劝卡尔继续待下去。
38、桥…………………………………………………………谢莹莹译
39、“把我的名字告诉他,再问问他,是不是真的是找我,在左邻右舍中我都是默默无闻的,更别说在中国了。”
40、姑娘悄悄走到我身边,轻声说道:“他只有一张名片,上面写着,他请求准许他进来。他不会说德语,说的是一种听不懂的语言,我不敢从他手里把名片接过来。”
41、没有谁像卡夫卡那样渴望抵达写作,所以他用最具力量的长篇小说对写作发动了三次全力以赴的进攻。在最后的《城堡》中,卡夫卡将主人公K的身份设定为虚假的测量员,是不是他想测一测自己和城堡的距离?测一测自己和写作的距离?注定失败的测量就注定他永远无法完成。卡夫卡对后世的影响如此之巨,是不是也包含了他在代替所有的作家将他们与写作本身之间的距离进行了测量?测量每天都在发生,今天谁敢说自己完成了?又有谁敢说自己真的到达了?
42、这无异于说,即便卡夫卡要同菲莉斯结婚,也不能生孩子。
43、揭示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困境和困惑感,是卡夫卡小说的第三方面的内容。这一类作品表现的主要是中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在这类作品中,短篇小说《地洞》最有代表性。卡夫卡通过一个小动物的心理活动,生动地展示了在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生命没有保障、生活不得安宁的困境。长篇小说《美国》写的基本上也是现代人的孤独、失落和无家可归的困境。
44、第一部分,推销员格里高尔某天早上醒来后变成了甲虫,这一变故对其本人和家庭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格里高尔彷徨惊慌,忧郁无助。而此时并未得到帮助的他被激怒的父亲大怒赶回自己的卧室;
45、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得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一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在肚子尖上几乎待不住了,眼看就要完全滑落下来。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条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46、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离乡背井,辞别双亲,离开钦泣的妻子,待学的孩儿,开到遥远的城市去受训,我们的思想甚至飞到北方的长城?为什么呢?去问首领吧。他们了解我们,他们,心头翻江倒海,忧虑重重,他们懂得我们,懂得我们卑微的营生,看见我们大伙一齐坐在低矮的茅屋里,看见家父傍晚时分的祈祷,也许高兴,也许不高兴。如果允许我对领导阶层发表这样一种看法的话,那么我得说领导阶层早就存在了,他们集到一块,不是像那些高级官吏,由于一场美好的晨梦的激发而心血来潮,匆匆召集一次会议,又草草作出决议,当晚就叫人击鼓将居民从床上催起,去执行那些决议,哪怕是仅仅为了搞一次张灯结彩,以欢庆一位昨天对主子们表示了恩惠的神明,而在明天,彩灯一灭,就立刻把他们鞭赶到黑暗的角落里去,与此不同,领导阶层确实是古已有之,而造长城的决策在那时就定下来了。那些天真的北方民族,他们还以为这是为了他们而造的呢,那位值得尊敬的、无辜的皇帝也以为那是他下令造的。关于建筑长城的事,我们所知并非如此,并且保持缄默。
47、猎人格拉胡斯……………………………………………韩瑞祥译
48、老百姓就是这样把他往的统治者弄得面目全非,把今天的统治者与死人相混淆。如果有朝一日——一生中只要能遇上一次——来了一位钦差大臣巡视本省,偶尔来到我村,代表当权者发布敕令,稽查税收,检查教学,向牧师询问我们的行为,然后在他上轿之前向聚集来的村民发一通长篇训诫,于是每个人脸上都掠过一丝笑意,悄悄地向旁人递个眼色,弯下身去,与孩子们一起,以便不让当官的察看,有人想:怎么,他讲起一个死人来就像讲一个活人一样,这位皇帝确实早已死了,王朝也已经消灭了,这位官老爷在拿我们寻开心吧。但是我们装作好像什么也没有觉察,以便不得罪他。我们需要认真听从的是现今的长官,因为不这样做那是犯罪。在匆匆离去的钦差的轿子后头,从已经瓦解的骨灰坛中专横地升起一个村老爷的形象。
49、我上气不接下气地到了地头。一根木杆斜斜地插在土里,顶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坑道”。我应该是到了目的地了,我猜测着,环顾四周。距我立足之地仅几步路的地方有一个不起眼的,爬满绿藤的小木房,我听到那儿传来轻轻的盘碟碰击声。我走了过去,把脑袋从低矮的口子里探了进去,在里面的黑暗中几乎什么也看不到,但仍然问候里面的人,并问道:“您知道这地板门由谁管的吗?”“我自己,为您效劳。”一个友好的声音说道,“我这就来。”现在我渐渐习惯了黑暗,辨认出了里面的人们,那是一对年轻的夫妻,三个额头几乎够不着桌面的孩子,一个拥在母亲怀里的婴儿。坐在小木屋深处的那个男人想马上就站起来,挤出来,那女人却恳求他先把饭吃完了,他指了指我,她又说,我会友好地等一会儿,而且会赏脸,同他们一起吃这顿可怜的午餐。而我呢,我真是恨透了自己,竟然会跑到这鬼地方来,把一个快乐的星期天搅得一塌糊涂,所以我不得不说:“遗憾,遗憾,亲爱的夫人,可惜我不能接受邀请,因为我必须在此时此刻,确确实实就在此时此刻让人把我放下去。”“好极了,”那女人说,“偏偏挑个星期天,而且还是吃午饭的时候。世上的人真是不可捉摸。这种无休无止的苦役实在是没法说。”“您别这样嚷嚷,”我说,“我不是出于恶意要求您的丈夫这么做的,假如我知道这事该怎么做,我早就自己干了。”“别听这女人的,”那个男人说道,他这时已经站在了我的身旁,边说边拽着我走,“您别指望女人有理智。”
50、《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创作的中篇小说。《变形记》完成于1912年,1915年首次发表在月刊《白色书刊》10月号上。
51、 一只猫抓住一只老鼠。“你现在想要干什么?”老鼠问道,“你的眼睛好可怕。”“嗳,”猫说,“我的眼睛总是这样的。你会习惯的。”“我宁可走开,”老鼠说,“我的孩子们在等着我。”“你的孩子们在等?”猫说,“那么就走吧,越快越好。”“我本来只是想问你一个问题。”“那就请问吧,时间确实已经不早了。”
52、卡夫卡与菲莉斯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谈判,写了几百封信,不外乎尝试不仅要菲莉斯明白,而且接受,卡夫卡想要她的时候,就希望她在身边,不想要的时候,就要限制她想要与他在一起的权利。
53、既想孤独,又想有一个女人在身边,这就是卡夫卡的身体感觉的悖论。
54、对卡夫卡这种心性过于敏感的男人来说,订婚和解除婚约都不是随意的小事,而是个人的形而上学大事。
55、对一个内心职业化的小说家来说,长篇小说总会寄托自己的最大野心,也最能表现自己最核心的思想。卡夫卡曾在日记里说过,“我内心有一个庞大的文学世界,如果不把它写出来,我感到我就要撕裂了”。无论何时去读,这句话都给人惊心动魄之感。如果连一部长篇小说都不能完成,伴随他的撕裂感会达到怎样的程度?他能够忍受吗?
56、卡夫卡作品的基本主题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孤独,但它并非通过传统的写实或典型化的手法获得的,而是突破了表象的或细节的真实,采用鲜明的象征、淡化的情节和寓言性质的人物,通过象征、暗示、夸张等手法予以表现。
57、昆德拉喜欢讲卡夫卡的事,从讲卡夫卡讲的故事讲到卡夫卡私人的事。可是,昆德拉竭力反对从道德方面来理解卡夫卡讲的故事,一口咬定卡夫卡讲的故事不带有道德的、宗教的净化意图,只表明了一种人的生存处境。卡夫卡的日记和笔记证明,昆德拉搞错了。
58、弗兰茨·卡夫卡《变形记》博尔赫斯翻译并作序洛萨达出版社《小纸鸟丛书》19布宜诺斯艾利斯
59、我上气不接下气地到了地头。一根木杆斜斜地插在土里,顶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坑道”。我应该是到了目的地了,我猜测着,环顾四周。距我立足之地仅几步路的地方有一个不起眼的,爬满绿藤的小木房,我听到那儿传来轻轻的盘碟碰击声。我走了过去,把脑袋从低矮的口子里探了进去,在里面的黑暗中几乎什么也看不到,但仍然问候里面的人,并问道:“您知道这地板门由谁管的吗?”“我自己,为您效劳。”一个友好的声音说道,“我这就来。”现在我渐渐习惯了黑暗,辨认出了里面的人们,那是一对年轻的夫妻,三个额头几乎够不着桌面的孩子,一个拥在母亲怀里的婴儿。坐在小木屋深处的那个男人想马上就站起来,挤出来,那女人却恳求他先把饭吃完了,他指了指我,她又说,我会友好地等一会儿,而且会赏脸,同他们一起吃这顿可怜的午餐。而我呢,我真是恨透了自己,竟然会跑到这鬼地方来,把一个快乐的星期天搅得一塌糊涂,所以我不得不说:“遗憾,遗憾,亲爱的夫人,可惜我不能接受邀请,因为我必须在此时此刻,确确实实就在此时此刻让人把我放下去。”“好极了,”那女人说,“偏偏挑个星期天,而且还是吃午饭的时候。世上的人真是不可捉摸。这种无休无止的苦役实在是没法说。”“您别这样嚷嚷,”我说,“我不是出于恶意要求您的丈夫这么做的,假如我知道这事该怎么做,我早就自己干了。”“别听这女人的,”那个男人说道,他这时已经站在了我的身旁,边说边拽着我走,“您别指望女人有理智。”
60、在卡夫卡之后的作家中,有谁对写作本身有如此深刻的体会和表达?是不是这种“恐惧”,才让卡夫卡不得不“用强力克制自己去写作”?写作和他,永无止境地发生相互作用。他将写作本身化作自我本身。人很难进入彻底的自我,否则“认识你自己”的箴言如何会流传千古?在卡夫卡那里,写作本身,是他无法到达的某个自我深处。K抵达不了城堡,难道城堡的喻意不可以说是卡夫卡以为的写作象征吗?
61、我们持这样一些看法,结果我们的生活就颇为自由,无拘无束。但这并不是不道德,在我所走过的地方我几乎从未遇到这比我的家乡更为纯洁的道德。——然而,这是一种不受任何现今法律管束的生活,它只听从古代留传给我们的训诫。
62、第一类是那些揭示现实世界的荒诞与非理性的作品。如短篇小说《判决》中,父亲对儿子——青年商人本德曼进行指责是无礼的,而判决儿子投河更是荒谬之至,而儿子竟然执行了这荒诞的判决。人们的非理性行动正是整个人类存在非理性的表现。短篇小说《乡村医生》也是一篇描写人类社会非理性表现的作品。小说的寓意是深刻的:人类患了重病,这病已十分严重,使人的肌体变得无可救药。人们盲目地相信医生的医术即理性能治愈一切病患,事实并非如此,人类社会的一些病症是理性所医治不了的。到最后,连医生本人也成了需要寻找家园的流浪者。
63、乡村教师……………………………………………………任卫东译
64、十一个儿子……………………………………………杨劲译
65、 小说生动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
66、《在流放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19年10月。
67、人们只可能在生活中偶然撞见爱情——相反的情形也极有可能:终身撞不见爱情。婚姻就不是这样,它不断地作为一种人性的、社会的要求出现在一个人一生中的某个地点,如果要找婚姻,是可以找到的。卡夫卡完全了解(通过自己的父母)婚姻的日常性:
68、卡夫卡小说的第二个内容是揭示了现代人的异化现象。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由于沉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著名小说《变形记》突出地表现了这种现象。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在现实生活中当然是无稽之谈,但是如果从他的工作已经使他变成了一架机器和工具来考虑,那么就应承认他丧失人的特性、异化为动物,是符合逻辑的,从艺术的角度看,也是真实的。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也是一部有异化内容的作品。在这篇小说里,饥饿艺术家实际上已经异化为动物了。
69、《美国》,或称《失踪者》,卡夫卡所著长篇小说,未完成,1927年初版。
70、“怎么样?”这位先生一边微笑着看着我,一边挪动着他的领带。这景象我的目光还能忍受得住,但过了一会儿我还是主动地微微侧转点身子。越来越全神贯注地盯着桌面看,好像那儿了开启了一个洞口,且越来越深,把我的目光往下拽去。这时我说:“您想考核我,但并不能证明您有这资格。”这回他大笑起来:“我的存在就是我的资格,我坐在这儿就是我的资格,我的提问就是我的资格,我的资格就是,您理解我。”“好吧,”我说,“权且算是这么回事。”“那么我就要考核您了,”他说,“现在我请您端着椅子退回去一点,您这样使我感到很挤。我还要请您不要看两边,而看着我的眼睛,也许对我来说,看着您比听您的回答更重要。”我照他的要求做下之后,他便开始了:“我是什么人?”“我的考官。”我说。“没错,”他说,“我还是什么人?”“我的叔叔。”我说。“您的叔叔,”他叫了起来,“回答得太棒了。”“是我的叔叔,”我强调地说,“不是什么更好的东西。”
- 上一篇:顶天立地(55句)
- 下一篇:没有了